教研頻道2020-2021學年第九期 202105

 二維碼 420
發(fā)表時間:2021-04-30 16:38



教研頻道2020-2021學年第九期 202105

福州第十八中學

教科室

我眼中的“信息技術”

    在我的身邊,有不少老師說“陳蕾是信息技術與政治學科融合做得比較好的”,但也有老師認為我對信息技術有些執(zhí)念,還有老師覺得我怎么給自己貼上了一個小眾標簽。

    于是,我想著應該來簡單寫一寫自己眼中“信息技術”的變化歷程,談談技術到底給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什么?我為什么對其念念不忘?


1、充分活躍課堂氛圍


    不考慮PPT使用,信息技術進入我的學科課堂應該可以追溯回2009年。那一次開設的是網(wǎng)絡教學公開課,我專門為此自制了一個專題學習網(wǎng)站,學生兩人一臺電腦搜索資源,進行網(wǎng)絡討論等。那時的我看中的是:網(wǎng)絡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,能夠充分激發(fā)學生的主動學習。當然,我也有疑惑:如此繁雜的技術如何用于常態(tài)教學?而且似乎只有某些課型才能適用。

    到了2015年,我的課堂里有了電子書包。學生們對平板格外興趣,素材推送、在線研討、大屏展示等,都是傳統(tǒng)課堂不曾有過的元素。但此時,走進我課堂的老師都有一個疑惑 :技術到底為政治學科教學提供了什么?有了線上發(fā)言和點贊,那么,面對面的交流就不需要了嗎?

    而2016年的課,有了教學系統(tǒng)的支持,叮叮咚咚的隨機挑人音樂成了課堂里“??汀?。課堂似乎不再像以往那么安靜,因為每次音樂聲響起,總會有學生被驚喜砸中。

    是的,在很長一段“野蠻生長”的日子里,我曾一度認為:技術最主要的作用,就是讓課堂變得活躍,充分調(diào)動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,提升學習的自主性。


2、及時掌握真實學情


    從網(wǎng)絡教學到電子書包,再到反饋器,我似乎走了一條信息化教學的“彎路”,可也正因如此,我迅速接受了輕量級的技術工具——反饋器。從2017年的9月開始,反饋器成為了我課堂上的“標配”。那時的我,常常用反饋器來進行檢測。比如,拋出一道單項選擇題,通過學生選擇結果呈現(xiàn)的柱狀統(tǒng)計圖,快速掌握全班的真實學情。那些原本只能在課后進行統(tǒng)計的題目,現(xiàn)在可以在課堂上迅速呈現(xiàn)結果,讓我一目了然。此刻,我開始意識到:技術不只是“熱鬧”,而是為教學服務的。

    這些年,常常在高三。高三的課堂里,檢測自然必不可少。有了準確的檢測結果,我不再憑經(jīng)驗來講評,而是以數(shù)據(jù)為依據(jù),調(diào)整自己的教學決策。但總是進行單項選擇題檢測,我又感到一絲枯燥無聊,于是就開始思考:反饋器能用來完成多項選擇嗎?主觀題也可以用嗎?當然,最后就會琢磨:怎樣設置問題才會讓學生的思考碰撞起來?




圖1:學考復習課上的數(shù)據(jù)

   

    這周開始,我的學生們正式進入學考復習。昨天的課復習到“替代品”和“互補品”的概念,我讓S班的學生根據(jù)考綱上的解釋,畫出“商品A價格變動與替代品B、互補品C需求量變化關系”的曲線圖。我從他們畫好的圖中,挑選了兩張截然不同的拍照上傳大屏,然后請學生們用反饋器選擇“你畫的是哪一種”,與這兩張都不一樣的選C。從提交的結果來看(如圖1),42%的學生畫的是正確的,58%的學生是錯誤的。你看,拍照讓全班學生看見不同畫法,而反饋器則讓每個學生的畫法都能被即時統(tǒng)計。這樣一來,我及時把握了S班的學情,在這里慢下來,給他們自己校正思考的時機。

    對我而言,掌握教學技術的應用模式,并不是聽一次講座、聽一節(jié)好課就能達成的。它只能在我自己一節(jié)一節(jié)的常態(tài)課中去實踐、去探索,而這一路的風景只有同樣經(jīng)歷過的人才會知道。只有掌握了真實的學情,我才能真正瞄準學生的學習盲區(qū),這時“教”才有價值、有意義。


3、撬動課堂教學變革


    如果你只是把技術看作一種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,主要是為了活躍氛圍、檢測試題,那么它的確可能像有的老師所想象的,似乎沒有必要融入到每節(jié)課里,偶爾為之即可。更何況加入技術之后,課堂的時間勢必要被占用——既要等待學生按下反饋器作答,還要查看結果、請學生分享想法。   

    那么,技術對于課堂到底意味著什么?近兩年,我心底有一個聲音越來越清晰:技術是撬動我自己課堂教學變革的重要工具。當加入技術要素,我仍要想在45分鐘里完成教學內(nèi)容,那么就必須對原有的教學設計做出改變,甚至是打破重來。而在哪里放入怎樣的技術呢?這就需要深入思考技術的目的與意義,然后再根據(jù)教學設計與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。

    我想,無論如何,技術是要幫助教師更好地看到學生的“學”,更好地促進學生的“學”。作為從傳統(tǒng)教師中心努力轉型的老師,很多時候我也仍然帶著傳統(tǒng)講授的烙印。正如,剛才打開百寶盒,我看到這兩周學考復習的課堂數(shù)據(jù)中的倒計總時長統(tǒng)計,大多為1分鐘、2分鐘和4分鐘。很顯然,這幾節(jié)課里,我應該還是說的多了點、班級對話開展多,小組對話時間少,也就是說課堂上并沒有設計大的學習任務,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的空間少。從這個意義上,這幾節(jié)課的設計是需要改進的,課堂結構是需要調(diào)整的,這樣才能真正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,讓他們成為課堂上的主角。   

    之所以執(zhí)著“技術”,其實并非源于“技術”本身,而是因為我知道:融入技術,會打破原有的傳統(tǒng)觀念、原有的教學平衡,這樣的失衡會讓我們跳出舒適圈,進一步去調(diào)適、去改變,然后打造出嶄新的教學樣態(tài)。所以,如若你真的走進信息技術融合課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技術的背后最重要的是“課”,而這樣的課需要你花更多時間、更多心思去設計、去思考,去做真正的變革。融入技術,我學會了越來越客觀看待自己的課堂設計與教學行為,不斷地提醒自己努力朝著嶄新的以生為本、學生中心的課堂前行。






玖玖爱在线视频精品79,久久久AV波多野一区二区,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福利,在线一区视频二区三区